汪玉凯:让“电子政务”发挥更大作用
——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提高服务效率。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电子政务发挥了哪些作用?未来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完善?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
记者:如何评价疫情期间电子政务发挥的作用?
汪玉凯:疫情期间,中央各个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政务信息化系统发挥了四方面的作用。
——1月20日开始,各地通过政府门户建立的疫情信息发布平台,为当地民众了解本地疫情、政府抗疫举措、相关部署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渠道。
——借助各地这几年建立的大数据中心,以及大数据分析手段,对及时阻断疫情传播、隔离密切接触者提供了精准的数据,争取了时间。
——各地利用电子政务服务平台,为民众提供各式各样的便民服务,使很多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政府的相关服务,这对减少人群外出活动增加感染风险,舒缓群众的情绪,消除社会的恐慌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复工复产中,电子政务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很多高效便捷的服务。比如,国务院办公厅依托全国政务一体化平台,在春节期间火速开通了一个专门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服务的通道,包括政策服务、办事服务以及咨询服务,促进了复工复产。
不过,此次疫情防控也反映出电子政务存在的一些短板。比如,在疫情暴发初期,传染病直报信息化系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另外,在疫情应对过程中,部分数据在部门间共享受阻、一些应用系统不能及时回应公众的诉求。以武汉医疗服务为例,如果病患在就诊前能够普遍实现网上预约,医院和相关部门能及时进行信息收集归纳,开展分时段就诊等,就可以大大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大批患者涌向医院导致交叉感染。这些问题说明,在治理能力大考面前,电子政务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方面。
记者:各地各部门电子政务工作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
汪玉凯: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整体看还是比较快的,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是政府结构由物理的碎片化到虚拟空间的整体性转变。碎片化的政府使政府为企业、老百姓办事带来极大不便。而电子政务使物理形态的碎片化被网络空间的整体性、无缝对接所替代。这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
二是政府管理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电子政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可以及时发布政府的各类信息,提高政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公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三是政府的内部治理由部门协调到整体协同转变。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的构建,有可能实现跨部门的整体业务协同,可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四是政府运行从传统的手工作业到智能智慧的转变。政府已经摆脱了手工作业的形态,正在向智能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这几年来,全国4300多个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创造了很多新的服务方式,如“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等,极大地方便了企业、民众,也对改善营商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汪玉凯:随着5G时代的到来,未来电子政务将朝着数字政府的方向不断推进。这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有关数字政府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推进机制。总体看,电子政务应在多个方面发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贸易不确定性,进一步为改善营商环境提供保障;继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人工智能在电子政务中得到充分应用,特别在交通、环保、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等领域有新的突破;政务大数据被进一步开发利用,加速数据融合;协同政务实现新突破,放管服改革将继续发力;围绕政务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进一步获得改善,包括安全、法治、标准化等。
目前看,制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大问题还主要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即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如何将“三难”变为“三通”即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全国政务一体化平台和全国政务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只有解决了这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的全国一体化政务平台才能真正派上用场,发挥更大的作用。(记者 曲哲涵)
该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0731-2768088删除